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刑事律师,我经手过无数案件,但2024年秋天那次深夜的刑事会见,至今让我记忆犹新。那是一个涉及经济犯罪的复杂案件,当事人老赵被羁押已有两个月,而他的家属找到我时,眼神里满是无助。那一刻,我知道,这不仅是一场法律博弈,更是对人性与信任的考验。
起因:从企业家到嫌疑人
老赵是本地一家中小型建材公司的老板,五十出头,为人豪爽,生意做得风生水起。然而,2024年夏天,一笔看似普通的交易让他跌入深渊。检察院指控他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,涉案金额高达800万元。案件起因是税务稽查发现,他公司与几家“皮包公司”频繁交易,而这些公司早已人去楼空。警方顺藤摸瓜,将老赵锁定为幕后主使,直接拘留。
家属找到我时已是深夜,他们递上一叠材料,满脸疲惫地说:“赵哥不是那样的人,他是被冤枉的。”我翻看卷宗,心里却有些沉重。证据链看似完整:交易记录、银行流水、甚至还有几名“证人”的供词,都指向老赵。我问家属:“他自己怎么说?”他们摇摇头,只说老赵在看守所里情绪低落,几次提审都沉默不语。
会见:深夜的突破
刑事会见是律师了解案情的第一步,也是当事人吐露真相的窗口。我立刻申请会见,却被告知只能安排在三天后的深夜——看守所排期紧张,轮到我的时间是凌晨一点。我没犹豫,带上笔记本和一瓶咖啡,直奔看守所。
见到老赵时,他坐在铁窗后,头发凌乱,眼圈发黑,整个人像是老了十岁。我开门见山:“赵先生,我是你的律师,你得告诉我实情,不然我帮不了你。”他抬头看了我一眼,低声说:“我说了也没用,他们认定是我干的。”我耐着性子问细节,他却始终支支吾吾,只反复说自己“签过几份合同,其他不清楚”。
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我意识到硬问没用,便换了个方式,聊起他的公司和家庭。他提到女儿刚考上大学,语气里带着一丝暖意。我抓住机会:“你女儿还等着你回去,你不说实话,我怎么帮你?”这话像是打开了某个开关,老赵沉默了一会儿,终于开口。
原来,那几家“皮包公司”是他的老客户介绍的,对方承诺能帮他降低税负,他没多想就签了合同。交易中,他确实拿到了几份增值税发票,但从没怀疑过对方的真实性。直到税务稽查上门,他才发现自己被利用,成了别人洗钱的工具。可这些话,他不敢在提审时说,怕牵连更多人,也怕没人信。
转机:从沉默到辩护
会见结束时已是凌晨三点,我记下老赵的叙述,脑子里已经开始梳理辩护思路。虚开增值税发票罪依据《刑法》第205条,需证明行为人有故意虚开的主观意图。而老赵的情况,更像是不知情的“被利用”,证据的关键在于那些“老客户”的真实身份和交易细节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我带着助理四处调查,找到了一名曾与“皮包公司”打过交道的司机,他证实交易中老赵从没亲自参与具体操作。同时,我调取了老赵公司的财务记录,证明那几笔交易的利润并未显著高于正常水平,不符合虚开获利的典型特征。这些证据虽不足以直接翻案,却为后续庭审埋下了伏笔。
庭审那天,我当庭播放了会见时的录音——老赵哽咽着说“女儿还等着我”的片段。或许是情感起了作用,或许是证据起了作用,法官最终认定老赵的主观故意证据不足,改判为较轻的行政处罚,而真正的幕后黑手被另案处理。
余音:会见的意义
老赵出狱那天,天空下着小雨。他握着我的手,一个劲儿地说谢谢,旁边是他女儿羞涩的笑脸。我却在想,如果那天深夜我没坚持会见,没听他把话说完,这案子会是什么结局?刑事会见从来不是走过场,它是律师的眼睛,是当事人的希望,也是法律公正的第一道防线。
多年后,我偶尔还会想起那个凌晨,看守所昏黄的灯光下,老赵从沉默到倾诉的那一刻。那不是什么惊天大案,却让我更坚定了一件事:身为法律人,我们的每一次坚持,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。